旅游規(guī)劃設計
山水詩審美特性在旅游規(guī)劃中的作用
發(fā)布日期:2015-10-16
山水詩因其藝術性和文化性,可作為旅游文化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規(guī)劃。山水詩對豐富風景區(qū)的內(nèi)容和提升其文化內(nèi)涵和審美品位,對提高風景區(qū)的知名度與美譽度,對豐富旅游者的知識和閱歷,對提高旅游者的審美修養(yǎng)與環(huán)境保護意識都具有重要意義。
山水詩激發(fā)旅游興致
山水詩,即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的詩,它往往以自然山水為歌詠對象,以反映“人化”自然風光為主要內(nèi)客的詩篇。
我國古代的山水詩,初興于六朝的晉宋之際,脫胎于借助自然美色體悟自然之道的玄學思潮。山水詩除具有詩歌的一般特點,即語言凝煉、節(jié)奏鮮明、韻律和諧、想象力強、富有意境美和音樂美之外,還由于篇幅短小,易誦易記,在游人中廣為流傳。
山水詩除了具有以上文化特性之外,它還是一種具有豐富文化內(nèi)涵、文化意蘊非常深厚的旅游文化,它涵蓋了一切意識形態(tài),在人類的旅游活動過程中,對旅游者文化意識的熏陶、旅游興致的激發(fā)影響非常深遠。
從旅游主體即旅游者個人來看,山水詩對旅游者最積極的社會文化影響不僅表現(xiàn)在尋求文化滿足、開闊視野、增長知識、提高旅游者的審美修養(yǎng)和環(huán)境保護意識上,它同時還是一種振奮精神、陶冶情操、激發(fā)愛國主義精神的思想教育。
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、遷客騷人云游天下,為后世留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、弘揚民族精神的千古麗句,這些山水詩詞,大部分是面對著祖國的錦繡河山、旖旎風光、名勝古跡,感受了人民的勤勞勇敢、聰明才智之后有感而發(fā)的,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都是旅游的“產(chǎn)品”了。
一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,就寫在祖國的大地上,在難以計數(shù)的名勝古跡、人文旅游資源中,都記載著中國人民的驕傲。人們在回歸大自然,在游覽名山大川的過程中,熟悉人類的歷史文化,了解自然規(guī)律,陶冶情操,磨練意志,就能極大地鼓舞人心,振奮精神,提高人們分辨是非的能力,提高人們的審美意境,從而達到培養(yǎng)高尚的思想感情的目的。
文化是靈魂,旅游是載體
我國許多風景秀麗、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的地方,大多與社會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,往往是因為其蘊藏著大量豐富的歷史人文而備受旅游者的親睞,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旅游者前來觀光游覽。
諸如山東曲阜的柏林景觀和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內(nèi)的萬壑松風,由于松柏屬于長壽樹種,又常與歷史或故事傳說相伴,“老柏曾沾周雨露,段碑猶是漢文章”,更增添了觀賞的價值。以云南路南石林而言,高入云天的蓮花峰,深不見底的劍鋒池,令人心驚的“千鈞一發(fā)”,饒有風趣的“雙鳥渡食”,“母子皆游”等,無不是大自然的巧奪天工,又因長期深受彝族敘事長詩《阿詩瑪》改編而成的優(yōu)秀經(jīng)典影片,《阿詩瑪》的熏陶及影響,使它名揚四海。成千上萬的旅游者不遠萬里從海外來到云南石林,他們想看的不僅僅是石頭,而更是天然形成、鬼斧神工、千姿百態(tài)、蔚為壯觀的石頭形態(tài)。像森林也好,像阿詩瑪也好,像劍鋒也好,其觀賞意義,都已經(jīng)不再是石頭了。加上生活在石林地區(qū)的撒尼人民的熱情好客,“火把節(jié)”的熱烈歡快,以及世界其它地方無法取代的生活情趣、飲食文化的熏染,便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審美整體,旅游者在賞心悅目中所感受到的,是一種增長了見識、開闊了眼界、消除了疲倦、豐富了旅游、溝通了心靈的愉悅。這一切都與當?shù)刎S富的旅游資源和五彩繽紛的民族文化緊密地聯(lián)系在一起了。
杭州的西湖,歷來被譽為“有山皆美,無水不麗”的人間天堂。西湖四周的飛來峰、南高峰、玉皇山三面環(huán)繞;沿湖有蘇提春曉、平湖秋月、花港觀魚、柳浪聞鶯、南屏晚鐘、曲院風荷、斷橋殘雪等十大景點。而杭州西湖的山水之美,與相融于其中的古代神話傳說、歷史古跡、佛塔古剎、詩詞歌賦是分不開的。,正因為西湖山水的美同時體現(xiàn)著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髓,它才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及旅游價值,才被當今的后人譽為世界休閑之都。所以,從一定意義上說,離開了豐富的歷史人文,旅游便會失去存在的意義。旅游者本身便是文化使者,他們對文化的交流、意識的滲透、心靈的溝通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大的。
前幾年我國旅游部門曾對到我國旅游的日本游客進行過一次調(diào)查,結果表明:其中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占被調(diào)查總人數(shù)的39.8%,對我國風景名勝感興趣的人占36.8%,二者加起來占76.6%。日本《旅游周刊》的一次調(diào)查結果是:對中國歷史文化感興趣的日本游客占第一位;對中國風土人情感興趣的占第二位;對冒險項目(絲綢之路、徐霞客游蹤旅游線)感興趣的占第三位。由此可見,追求文化旅游已成為當今旅游活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(nèi)容。
總而言之,文化是靈魂,旅游是載體。“山不在高,有仙則靈”,只有人文與自然發(fā)生共振,旅游才能構成吸引,才能產(chǎn)生巨大的能量。2011年3月30日,國務院特將《徐霞客游記》首篇《游天臺山日記》的開篇之日(5月19日)定名為中國旅游日,就是文化參與旅游互動最好的結晶。因此,只有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質(zhì),用旅游帶動文化產(chǎn)業(yè)的發(fā)展,才是我們發(fā)展文化旅游,傳承文化旅游的有效途徑。(楊紅君)
山水詩激發(fā)旅游興致
山水詩,即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的詩,它往往以自然山水為歌詠對象,以反映“人化”自然風光為主要內(nèi)客的詩篇。
我國古代的山水詩,初興于六朝的晉宋之際,脫胎于借助自然美色體悟自然之道的玄學思潮。山水詩除具有詩歌的一般特點,即語言凝煉、節(jié)奏鮮明、韻律和諧、想象力強、富有意境美和音樂美之外,還由于篇幅短小,易誦易記,在游人中廣為流傳。
山水詩除了具有以上文化特性之外,它還是一種具有豐富文化內(nèi)涵、文化意蘊非常深厚的旅游文化,它涵蓋了一切意識形態(tài),在人類的旅游活動過程中,對旅游者文化意識的熏陶、旅游興致的激發(fā)影響非常深遠。
從旅游主體即旅游者個人來看,山水詩對旅游者最積極的社會文化影響不僅表現(xiàn)在尋求文化滿足、開闊視野、增長知識、提高旅游者的審美修養(yǎng)和環(huán)境保護意識上,它同時還是一種振奮精神、陶冶情操、激發(fā)愛國主義精神的思想教育。
古往今來不少文人墨客、遷客騷人云游天下,為后世留下了大量贊美祖國大好河山、弘揚民族精神的千古麗句,這些山水詩詞,大部分是面對著祖國的錦繡河山、旖旎風光、名勝古跡,感受了人民的勤勞勇敢、聰明才智之后有感而發(fā)的,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都是旅游的“產(chǎn)品”了。
一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,就寫在祖國的大地上,在難以計數(shù)的名勝古跡、人文旅游資源中,都記載著中國人民的驕傲。人們在回歸大自然,在游覽名山大川的過程中,熟悉人類的歷史文化,了解自然規(guī)律,陶冶情操,磨練意志,就能極大地鼓舞人心,振奮精神,提高人們分辨是非的能力,提高人們的審美意境,從而達到培養(yǎng)高尚的思想感情的目的。
文化是靈魂,旅游是載體
我國許多風景秀麗、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的地方,大多與社會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,往往是因為其蘊藏著大量豐富的歷史人文而備受旅游者的親睞,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旅游者前來觀光游覽。
諸如山東曲阜的柏林景觀和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內(nèi)的萬壑松風,由于松柏屬于長壽樹種,又常與歷史或故事傳說相伴,“老柏曾沾周雨露,段碑猶是漢文章”,更增添了觀賞的價值。以云南路南石林而言,高入云天的蓮花峰,深不見底的劍鋒池,令人心驚的“千鈞一發(fā)”,饒有風趣的“雙鳥渡食”,“母子皆游”等,無不是大自然的巧奪天工,又因長期深受彝族敘事長詩《阿詩瑪》改編而成的優(yōu)秀經(jīng)典影片,《阿詩瑪》的熏陶及影響,使它名揚四海。成千上萬的旅游者不遠萬里從海外來到云南石林,他們想看的不僅僅是石頭,而更是天然形成、鬼斧神工、千姿百態(tài)、蔚為壯觀的石頭形態(tài)。像森林也好,像阿詩瑪也好,像劍鋒也好,其觀賞意義,都已經(jīng)不再是石頭了。加上生活在石林地區(qū)的撒尼人民的熱情好客,“火把節(jié)”的熱烈歡快,以及世界其它地方無法取代的生活情趣、飲食文化的熏染,便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審美整體,旅游者在賞心悅目中所感受到的,是一種增長了見識、開闊了眼界、消除了疲倦、豐富了旅游、溝通了心靈的愉悅。這一切都與當?shù)刎S富的旅游資源和五彩繽紛的民族文化緊密地聯(lián)系在一起了。
杭州的西湖,歷來被譽為“有山皆美,無水不麗”的人間天堂。西湖四周的飛來峰、南高峰、玉皇山三面環(huán)繞;沿湖有蘇提春曉、平湖秋月、花港觀魚、柳浪聞鶯、南屏晚鐘、曲院風荷、斷橋殘雪等十大景點。而杭州西湖的山水之美,與相融于其中的古代神話傳說、歷史古跡、佛塔古剎、詩詞歌賦是分不開的。,正因為西湖山水的美同時體現(xiàn)著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髓,它才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及旅游價值,才被當今的后人譽為世界休閑之都。所以,從一定意義上說,離開了豐富的歷史人文,旅游便會失去存在的意義。旅游者本身便是文化使者,他們對文化的交流、意識的滲透、心靈的溝通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大的。
前幾年我國旅游部門曾對到我國旅游的日本游客進行過一次調(diào)查,結果表明:其中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占被調(diào)查總人數(shù)的39.8%,對我國風景名勝感興趣的人占36.8%,二者加起來占76.6%。日本《旅游周刊》的一次調(diào)查結果是:對中國歷史文化感興趣的日本游客占第一位;對中國風土人情感興趣的占第二位;對冒險項目(絲綢之路、徐霞客游蹤旅游線)感興趣的占第三位。由此可見,追求文化旅游已成為當今旅游活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(nèi)容。
總而言之,文化是靈魂,旅游是載體。“山不在高,有仙則靈”,只有人文與自然發(fā)生共振,旅游才能構成吸引,才能產(chǎn)生巨大的能量。2011年3月30日,國務院特將《徐霞客游記》首篇《游天臺山日記》的開篇之日(5月19日)定名為中國旅游日,就是文化參與旅游互動最好的結晶。因此,只有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質(zhì),用旅游帶動文化產(chǎn)業(yè)的發(fā)展,才是我們發(fā)展文化旅游,傳承文化旅游的有效途徑。(楊紅君)
上一篇:旅游度假產(chǎn)品的規(guī)劃應當把握什么要領和趨勢?